暑假这些行为 要千万注意
百度 这在现代足球体系下,都是必须具备的两大关键位置,我们可以翻阅各大足球强国、传统豪门俱乐部,几乎全部都是佐证。幼童爬出窗户坠落、商场内儿童被卡、磁力珠入腹、严重意外伤害……轻松惬意的假期背后,儿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。除了遇险时的科学救助,提前防范才是给孩子最优的保护,这个过程中,家长履行监护责任是重要的一环。
一、收好家中细小物品 防止孩子误吞
暑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。有统计显示,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0至14岁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。厦门市儿童医院普外科刘云钦提醒家长亟需提升安全意识:避免为幼儿购买磁力珠、“水宝宝”等易误吞的危险玩具,家中细小物品应收纳至儿童无法触及之处。孩子参与自行车等运动时,应戴上头盔等防护装备,杜绝危险动作。
此外,暑期还需严防溺水、烫伤及动物咬伤等常见风险。唯有全方位守护,才能为孩子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,保障他们度过一个真正平安、健康的假期。
二、在商场、家中带娃 要当心哪些风险
家长带娃去商场,五颜六色的洞洞鞋要特别小心卷进扶梯缝隙。
江苏省扬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二级指挥员姚相宇:如果是小孩乘坐自动扶梯的时候,家长朋友一定要交代好,尤其在上下扶梯的时候,要及时上下,不要把脚碰触到自动扶梯边缘挡板的位置,尽量要把整个鞋身放在黄色安全线以内,规范文明乘坐自动扶梯。
家中也是儿童意外伤害高发场所。儿童,尤其是5岁以前的幼童,易发生跌落意外。有孩子的家庭可在窗户、阳台安装防护栏、窗锁,注意将防护栏之间的最大间距或窗户的最大开合控制在10厘米以内。不要在窗台、阳台下方或附近位置摆沙发、桌椅、纸箱、花盆等孩子能攀爬的物件,从硬件上防患于未然。家长可通过游戏模拟的方式告诉孩子高空坠落的危险和后果,告诫孩子不要在阳台、窗台附近嬉戏。
要引导孩子识别危险、远离危险区域,不要将头和四肢伸进缝隙和孔洞中。一旦孩子被卡,要保持冷静,先安抚孩子情绪,避免其因不断挣扎、扭动造成二次伤害,同时,查看被卡部位。
若头部被卡,需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孩童窒息。若孩童身体悬空,务必托起孩子身体,避免压迫呼吸道。若手、脚被卡进小孔洞里,可涂抹油或洗洁精进行润滑,再慢慢尝试将孩童被卡部位取出。如果取出难度大或孩子感到不适,请立即拨打“119”求助。
花式骗术迭出,暑期生活如何避坑?
一、“轻松赚钱”“高薪兼职”......
暑期是学生兼职高峰期,不法分子通过发布虚假招募广告,吸引兼职人员参与刷单。据了解,他们先是发放小额佣金取得信任,随后以账户冻结、需要缴纳保证金等为由,诱导想获得大额返利的兼职人员连续转账,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。
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政治处主任李小燕对此类套路分析称,该类诈骗多通过短信、群聊、短视频平台、快递面单等渠道发布招募刷单、点赞、推广人员等广告,以“轻松赚钱”“高薪兼职”为噱头吸引关注。当受害者因多次收到小额返利而放松警惕后,诈骗分子通过制造投入越大收益越大的假象,诱导连续转账,当受害人发现被骗时立即断联。
李小燕提醒,刷单、刷信誉是违法行为,凡是要求垫付资金做任务的兼职刷单,都是诈骗。公众不要被小利诱惑,不要轻信高额报酬兼职刷单信息,找兼职要通过正规渠道。此外,购买演唱会门票、买卖游戏装备或进行其他网络购物时,要认准官方平台、正规网站平台,脱离官方平台或私下交易存在被骗风险。
“生活中一旦遭遇可疑信息或已受骗,无论金额大小,应立即报警,留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。”专家提醒,消费者即便自身未遭遇诈骗,若识别出可疑的诈骗短信、电话或链接,应主动向电信部门反馈相关信息,助力电信部门依托大数据分析快速识别诈骗特征,有效阻断信息扩散,进而形成“公众反馈——部门处置——全民防护”的反诈闭环机制,让更多人免受诈骗侵害。
二、强迫购物、诱导消费……
暑期旅游旺季来临,群众出游热情高涨。出游时,还要擦亮双眼避开陷阱,比如,网络宣传夸大其词,低价招揽游客、强迫购物等。如何“避坑”?广大游客警惕六大旅游陷阱:
一是虚假宣传;
二是无资质经营,以“旅游搭子”等名义违规组团;
三是合同违规,不签书面合同或模糊行程约定;
四是低价诱骗,以补贴甩卖名义低于成本价揽客;
五是金融诈骗,以免费旅游诱导购买理财投资;
六是高价套票,虚标套票价格捆绑购物。
针对消费者维权,广大游客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,第一时间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,或通过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举报投诉入口进行举报,同时留存好旅游合同、行程单、支付记录、聊天记录、录音录像等证据材料,在执法人员进行调查时配合提供,以便追究相关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。
三、留意“照骗房”陷阱
大学生暑期到大城市实习,因短期租房难问题,容易上当受骗。如今,大多数大学生会通过社交平台租房,看似便捷、实则风险重重的“新型租房渠道”,衍生出颇具“同龄人可信感”的标准套路。在这些社交平台上除了房源可能为“照骗房”、主要为中介机构引流外,还会出现“一房多租”的情况。
这些房源在社交平台上普遍存在如下特征:一是房租明显低于市场价20%-40%;二是配图统一为清新北欧风或现代简约风;三是房东自称“姐妹”或标注“本人急转”;四是备注中必写“中介勿扰”;五是“看房必然不在”,“管家”带看是常规操作。
某全国性租房平台的行业策略部门负责人说,短租房对商业性平台而言确实“不容易盈利”,一是房东不愿意把房子分时段多次出租给不同的人,二是短租客户变动多,即便平台为其争取到6个月一租的权益,对方也可能在2-3月时要求帮忙转租。
四、门票诈骗高发,这些陷阱要小心!
进入暑期,各地演唱会市场热度持续攀升,门票诈骗案件进入高发期,多种诈骗手段频频出现,一些诈骗分子利用歌迷急切购票的心理,在各类社交平台或二手交易平台发布虚假门票信息,以“中介费”“保证金”为由要求歌迷转账汇款实施诈骗,广大歌迷一定要提高警惕。
警方提醒,购票认准官方渠道,警惕“内部渠道”“代抢服务”,官方从未授权个人或非官方机构售票;严守支付安全底线。使用平台担保交易,如二手平台需通过App内链接支付,避免跳转至外部网页。
此外,暑期还易发教育机构退费类诈骗。诈骗分子伪造机构退费的官方文件,以快递信函、群发短信或社交平台私信等形式发送给家长,诱导家长添加虚假客服人员,引导家长在虚假平台操作退费或向指定账户充值转账。
健康提示请收好,身体心灵一样重要!
一、青少年扎堆整容
正值暑假,不少医美整形机构又迎来了整容的热潮。对于整容美容手术,不少人认为越早做恢复越自然,真的是这样吗?专家提醒,未成年人整形存在极大风险。
医生介绍,未成年人面部骨骼、肌肉和软组织发育还不完全,如果这时候对面部骨骼进行改变,附着在上面的肌肉和脂肪垫都会发生相应改变,从而影响正常的软组织发育,造成面部比例失调。专家介绍,出于对手术安全以及身体伤害程度的考虑,割开式双眼皮、隆鼻等创伤较大的整容手术都不建议18岁以下的青少年做。那一些微创整形项目,比如打瘦脸针、脂肪填充、玻尿酸填充等等,往往伤口很小,有的甚至只有几个针眼儿,是不是青少年们就可以放心尝试呢?医生介绍,在人体骨骼没有发育到顶峰之前,任何注射类的医美项目都有可能引起副作用。
医生强调,青少年在身体发育没有完成,以及审美没有成熟稳定之前,最好不要接受整容手术。但有些手术要在童年时尽早干预。
医生建议,影响生理功能的面部缺陷,如倒睫、唇腭裂、小耳畸形等,应该尽早手术。
二、暑期除痣热来袭
暑期以来,厦门多家医院皮肤科迎来一波“除痣潮”,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或处理身上的痣。
厦门市儿童医院叶秀雅介绍,青春期孩子身上的痣突然变大变黑,可能和体内激素水平变化、身体快速发育有关,家长不必太过紧张,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防晒、减少摩擦及局部刺激,避免局部外伤,可以降低痣的癌变风险。建议不要在路边摊、理发店等处进行“点痣”“无痛祛痣”。这些非正规渠道的点痣,多采用化学药物进行腐蚀,不仅会损伤皮肤,还可能刺激色素痣恶变。也不要自行用针挑、刀割等方法处理痣。色素痣的处理一般采用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,一定要通过专业医生面诊,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处理。
三、野外玩水 科学防护“食脑虫”
近日,一名6岁男童打水仗后感染“食脑虫”事件引发广泛关注。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显示,“食脑虫”实为自然界存在的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,虽可能引发脑炎,但实际感染概率极低,科学防护是关键。数据显示,我国迄今累计报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病例仅40余例,属罕见的寄生虫病。公众无需过度紧张,但需提高防护意识。
疾控机构提出五项针对性预防建议,包括避野水,尽量避免在野外湖泊游泳或戏水,避免搅动水体沉积物;护口鼻,在自然水体活动时佩戴鼻夹、泳镜;防伤口,皮肤有破损时避免接触自然水体;洁鼻腔,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后的水冲洗鼻腔;排陈水,长期未使用的水管,需先排放积水再使用。
专家表示,正确掌握预防方法,遵守饮用水卫生原则,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暑期亲水,安全为先,科学防护方能清凉一夏。
四、心理关爱:构筑心灵防护网
1.关注孩子情绪变化。假期中孩子易出现情绪波动,家长应注意观察,及时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,帮助排解不良情绪。
2.强化亲子沟通。每日安排15-30分钟“专属对话时间”,运用“非暴力沟通”四要素技巧(观察→感受→需要→请求),避免说教式交流。
①观察:客观描述事实,避免主观评判;
②感受:表达内心真实情绪,使用“我感到……因为……”的句式;
③需求: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,而不是让对方猜测;
④请求:提出请求时要用温和、合作的语气,给予对方选择空间。
3.培养兴趣爱好。鼓励孩子发展绘画、音乐、手工、阅读等兴趣爱好,丰富生活,缓解压力,促进心理健康。
4.鼓励社交活动。支持孩子与朋友聚会、参加集体活动,培养社交能力,但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,遵守约定。孩子与朋友发生矛盾,引导其用“我观察到…我感到…我需要…”的句式表达感受,培养解决冲突的能力。
本文综合自厦门日报、央视网、央视新闻、工人日报、新华网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、中国青年报等